新闻详情

潘磊、王军锋: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的体验设计与度量

图片


图片


在工业自动化行业讲设备,很多人会有疑问,设备这一类的东西可以投入这么多资源做用户体验维度了吗?这是我们整个产品的品类,从下往上,从执行传感,电机、机器人、传感的产品,往上是驱动的产品,再往上到控制的产品,再往上到数字化,整个版图产品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图片


整个公司的发展,存在一轴一网一生态,从最开始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到横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再到介入新能源领域,再到光机电液一体,再到数字能源的周期,在数字能源的周期里我们涉及到数字化的转型,里面对于用户体验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图片


我们在自动化行业的产品在整个流通的场景非常复杂,我们产品和服务会到OEM,也就是集成商这个维度,把我们的核心产品作为他们的核心部件集成到设备上,再把设备卖到离散工业或者流程工业不同的场景下,从产线、车间、工厂都会涉及。在整个过程中以不同的路径和形式去传递到客户手上,从自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程度的变化上来看,我们整个业务的场景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我们作为自主创新的企业,我们有自己的生产,也有自主的品牌,我们可以把体验的维度价值更多体现在价值的感知上,我们通过用户体验设计的能力去把帮助我们的技术找到场景,然后反过来把场景下提炼客户的需求转化成可视化需求的表现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产品的团队和技术的团队能够真正理解咱们用户的需求和场景,我们再通过用户体验的工程能力去把创新融合进去,从而实现用户到企业端的价值交换的传递过程。


图片


我们整个质量体系有端到端,从用户端的需求,通过研究、工程能力更好转化,也有基于IPD的流程,去保证创意团队能够把需求转化为设计,再到开发,一直到设计的价值传递到客户手上,整个过程中把度量的指标体系构建起来,把这些指标融合到设计团队的管理中。


现在在创新质量上我们更多是在多岗位的协同上,我们整个团队有七大职能领域,有不同岗位、不同背景的设计师,目前有40多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设计师,或者不同从业经历的设计师,在同一个场景下他们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我们依靠融合的团队去提升创新的质量。在研究质量时我们也构建综合性的实验室,包括做焦点小组的创新空间,日常会用设备、工程能力去实现业务端的目标。


图片


图片

深圳技术大学王军锋教授从技术合作乙方视角分享:


在服务这一用户体验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尝试把个别的业务为试点实现设计的数字化转型,过去资料经常说找不到、看不懂、学不会,实际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后面我们通过研究孵化自己的APP,这个APP可以保证我们场景化的给我们不同场景下的客户提供相应的用户帮助,这样整个颠覆了本身的资料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方式,通过APP的运营,通过数据去驱动产品资料的迭代。整个过程对于团队的用户中心认知的驱动也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把刚才说到流通场景做的研究之后提炼出来三个核心场景,一个是调试,一个是排障,一个是运行监控。在这个场景下我们怎么定目标?第一个就是如何评估体验的质量,这一类的硬件或者软硬件的产品解决评估。第二,影响指标的因素是什么,把干扰到整个度量指标的因素要排开,这样让整个研究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会让准确性更高。


我们来做研究,最常见最典型定性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最核心想要评估指标的体系,我们通过定性的观察基本上可以得到初步的指标体系,但这个是不够的,我们要做到细化,但对于设计团队来说如何基于评估的结果来指导推动和设计,具体落地到设计的参数,怎样限定才能达到比较好的体验,这是我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到三级度量方法还需要做额外的补充,第一方面就是要做文献的研究,学术论文方面和国家国际标准。额外的信息。基于文献的研究我们做舒适度,特别是操作舒适度和观察舒适度,涉及到人类功效学的仿真,得到人体尺寸,我们国家的人体尺寸已经好多年没更新了,最新的数据已经有了,还没有公开发布。还有原则和尺寸,以这些作为仿真研究阶段的输入材料。基于文献研究确定在文字设计、电极热区基础的实验材料设计的参数,最后形成界面设计的规范和用户体验的基线,这是整个大的框架。


第一部分观察部分,我们研究团队到了苏州工厂,包括甲方工厂去做了现场的观察,包括访谈得到用户的心声,转化成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指标,二级指标还要结合文献,能够做细分,包括一些舒适度方面的反馈,还有个别的交互操作、点击操作。最后得到5个二级指标,流畅、准确、可读、可发现、舒适度,这需要提一点,现在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多成熟评估的模型,但这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业务不一定适用,可能要做拓展或者优化。


流畅性的二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做详细的细化,比如说观察舒适度和操作舒适度,我们怎么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舒适,可能影响舒适度的是屏幕的高度,操作的时候手上去进行操作,对身体有一定的要求。还有可读性是信息传递的问题,涉及到文字图表尺寸,这是非常具体的设计标准,屏幕显示的质量和色彩对比度。


第二,人机仿真,我们做了P5女性,P95男性,基于这些参数计算最佳可视范围和手臂可达范围,以此定义安装高度。包括头部的上下左右视野的变化。在直面上安装是一种方式,更多舒适是斜面的安装,我们也给了斜面安装的指南,具体多少度,这是相对倾斜。水平面基于基本的人体参数计算,水平面安装的时候,HMI产品距离最远应该是多少,这些都基于基本的人体尺寸计算,这些数据做了一些处理,这个不是我们最真实的数据,我们的结果还没有得到应用,如果在平面安装HMI产品应该安装的位置是什么样的,距离人多少的尺寸。最后,直立面给一个建议,水平面给一个建议。


第三,人因的实验,对应字号、文字、颜色、亮度、对比度,还有键盘热区的大小设计,因为场景不一样用户的心理紧张程度不一样,操作需求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分了场景单独收集数据,这是设计三个实验材料,收集了很多的数据。整个在实验大楼展开,对实验场景也做了介绍,尽可能模拟真实设备安装的场景。也规定特别是后面第二和三两种任务场景屏幕距离用户站立位置的距离。


最后,这个数据大部分是非正态分布的,只有个别数据属于正态分布,首先做分析,最后选择特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结果,检验字号水平、对比度水平、输入框的水平,最后给出结果,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会有差异,最后给我们设计原则上的指导,两个不同的场景。


最后总结,除了今天我们跟汇川合作,现在都注重科学的手段给设计找支撑,我们接触大部分是设计团队,就是更科学的方式开展体验设计,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获取更为准确的用户体验的数据,这是对产品用户体验数据的获取,解读体验到底是好的是坏的。第二,以科学研究的数据为基础来定义设计参数,通过科学研究定义出来,在某一个场景下字号用什么范围。最后,以科学研究数据为工具,建立体验设计团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特别像汇川这样的部门,因为做设计的团队其他的研发团队觉得太感性,我们需要有科学的研究的手段,用科学的数据支撑设计的观点和设计方案。